拈花一笑一指禪/ A Magic Touch

兩個禪宗典故。

 

「拈花一笑」,見於《五燈會元》 。

 

一天釋迦牟尼一話不說,伸手從花盆中拿起一朵花,在手中轉來轉去。弟子們誰也不懂「釋迦拈花」是什麼意思。這時大弟子迦葉則破顏微笑。釋迦牟尼說徒兒們聽好了,我有絕妙高招,可以直接悟道,剛才已經傳授給迦葉了。你們要學,就去問迦葉吧!據說這就是禪宗的起始,特色就是傳道授學,講求心領神會,俱備透徹的理解而無需文字言語表達。

心意想通、心神領會不獨在於宗教層面,文字是在特定時間與空間中有限的表達傳送,生活以至人生上有着眾多的默契,只需意會,毋用言傳。習術初期需要盲公竹,「巨門、祿存」、「天機、魁鉞」是初探,上手後絕不可拘泥,過橋要拆板,體系圓融是下一步。硬崩崩去理解,死沉沉生搬硬套,不諳聲東擊西,舉一反三為之鈍,鈍胎之鈍。

 

「一指禪」,出自《禪宗無門關》 。

 

禪師的一位小徒弟經常看到師傅豎起大拇指回答民眾問題。小徒弟有樣學樣,趁禪師不在時就舉起大拇指來回答信眾問題。禪師知道後相當生氣,問他「何謂禪?」小徒弟依然舉起大拇指。禪師就拿出刀把小徒弟的大拇指削去一截。幾天後,禪師再問小徒弟「何謂禪?」小徒弟便伸出斷了一截的大拇指,禪師也伸出他的大拇指,這時小徒弟才恍然大悟。

 

同學甲:「亞 Sir,你常說學數學要多理解,但在考試中哪有這麼多時間?」

數學老師:「孺子可教也!」

同學乙聽罷心想不如數日後依樣葫蘆再問一次以顯睿智。怎知 ……

數學老師:「蠢材!平日唔好好想清楚,到考試先理解,遲唔遲d呀?」

 

筆者在許多年後才知道一指禪的故事,別人深入了解後的道理永遠不可能自動成為他人的道理,除非你也已深入了解,經消化後變成自己的演繹。東施效顰只會畫虎類犬,不經消化唸口簧成為標題黨,人云亦云不問因由 …… 試問與驗孕不避孕又有何區別?

今天你還剩下多少根指頭?

歡迎分享 Share:

發表迴響